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辛弃疾 〔宋代〕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後夜相思月满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们的团聚与分别太匆促了,但这不是偶然的,我在这两年里调动了四次,几乎走遍了楚地的山山水水。让我开怀畅饮,借酒来酬谢这里的风月景色和友人们的关怀吧!不要把离别的歌曲谱在管弦里唱出来,叫我听见伤心。
湖中翠绿的水荇如带,密密荷叶如青钱点缀水面。东湖里的春水,碧绿清澈,与湛蓝的天空连在一起。明天早晨我就要放棹向东归去了,后夜月光满船的时候,正是我孤独的一个人在思念你们的时候。

注释
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
风月:指美好景色。
莫放:莫唱,莫奏。
管弦:泛指乐器。
萦(yíng):围绕。
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此词与《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作于同一时期,其主旨相近,但又侧重于抒发别情和对被频频调动的不满。同时因为是用小令写作,风格也特别含蓄蕴藉,体势既整饬又流美。两年之内,作者因频繁调动而心情十分抑郁,险恶的宦海风波,使作者无法实现恢复中原的壮志。现在又值与友人别离之际,更觉难以为怀。起韵借聚兴感,直中藏曲,表达了作者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

  起首二句,借聚散兴感,直中藏曲,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作者从淳熙三年到五年的短短二年时间内,先后被调动四次,匆匆来往于今江西、湖北等地,简直疲于奔命,来不及有所建树。对此,作者以一切“二年遍历楚山川”作出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的春天。辛弃疾时年三十九岁。淳熙四年被召,淳熙五年春天的时候离开豫州,写了此词。辛弃疾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满腔怒火。

参考资料:完善

1、 《辛弃疾词文选注》注释组.辛弃疾词文选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06月第1版:266-267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903篇诗文 ► 1379条名句

猜您喜欢

水调歌头·游览

黄庭坚〔宋代〕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秦观〔宋代〕

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玉楼春·春景

宋祁〔宋代〕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2022 文好找网 | 诗文 | 名句 | 朝代文言曲赋古典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