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找(wenhz.com史文诗文美文
古诗摘抄故事史记

管仲不荐鲍叔,管仲重病之时未推荐鲍叔接替他的相位

  孔子与子贡说往之贤者,称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而不言齐有管仲,郑有子产,这使子贡大惑不解。孔子反问子贡:是进贤为贤还是用力为贤?子贡给出的答案在孔门中大概是不言而喻的,叫做进贤为贤,于是孔子说:对呀,我就听说鲍叔荐过管仲,子皮荐过子产,未曾听说管仲、子产荐过什么人。这件事,见之于刘向的《说苑》。   子产有没有荐过人,暂且不论,读《管子小匡》,可知管仲是荐过人的。管仲为相三月之后,便提出要与齐桓公一起评论百官,就在这一次,他一下举荐了五个人。一是隰朋。管仲认为隰朋进退熟悉礼节,说词刚柔有度,推荐他当大行(管外交)。二是宁戚。管仲认为宁戚能尽土地之利,使齐国增产粮食,增加人口,推荐他当大司田(管农业)。三是王子城父。管仲认为王子城父能在平原广郊之上,使战车不乱,战士不退,鼓声一起而三军视死如归,推荐他为大司马(管军事)。四是宾胥无。管仲认为宾胥无善于审判案件,调节纷争,不杀无辜的人,不搞冤假错案,推荐他当大司理(管司法)。五是鲍叔。管仲认为鲍叔不计生死,不图富贵,敢于犯颜直谏,推荐他当大谏。   在孔子看来,这或许只是身为宰相的管仲与齐桓公一起研究干部问题,不算进贤。然而,管仲病重之时,齐桓公要管仲推荐一个可以接替他任宰相之职的人,管仲是推荐了的,只不过他推荐的不是鲍叔,而是隰朋。据此而论,孔子说鲍叔进贤而未曾听说管仲进贤,很有可能说的是管仲不荐鲍叔。   管仲于齐桓公有一箭之仇,却能在齐桓公时出任齐国的宰相,本是鲍叔鼎力举荐的结果。管仲也曾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然而,管仲重病之时,却未推荐鲍叔接替他的相位,连齐桓公都问他鲍叔牙可乎了,他只要点头认可,鲍叔即可由大谏而升任宰相,但他没有这样做。管仲对鲍叔太了解了,知道鲍叔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他对齐桓公说:鲍叔为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与之为伍,偶一闻知别人的过失,便终生不忘,这样的人不适合担任宰相职务。他推荐隰朋,因为隰朋既能效法上世贤人,又能不耻下问,并怜惜不如自己的人,宽容别人的缺陷与过失因为隰朋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不会去管也不会去过问不该由他去管、不必由他过问的事,所以管仲认为,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行。这件事,在《吕氏春秋》中有详细记载。   管仲不荐鲍叔,即使对于今天的干部推荐与使用,至少也有两点可取:其一,管仲公私分明,不以国事报私恩。鲍叔对他有恩,因为鲍叔的举荐,他的经国济世之才得以充分施展,但他没有在如此重大问题上投挑报李其二,管仲知人善任。当宰相要总揽全局,对人对事,都得从大处着眼,不可管得太细,从这个角度去考察,他觉得隰朋比鲍叔合适。可见,管仲荐人,考虑的不是所荐之人与自己的亲疏恩怨,而是能否胜任,不像现在某些人那样在荐人、用人之时有数不清的弯弯绕和小旮旯。   秦王政到二十二岁时,开始执掌大权。公元前年,有人利用太后造反,秦王政剿灭了叛乱。又过了一年,他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叫他自杀了。秦王杀了吕不韦,一心要统一中原,不断地向各国进攻。在这种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君臣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   秦国的力量一点点强大起来。为了富国强兵,秦昭襄王很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李冰受到了他的重用。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在秦国负责兴建过几个大的工程,由此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一   孔子与子贡说往之贤者,称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而不言齐有管仲,郑有子产,这使子贡大惑不解。孔子反问子贡:是进贤为贤还是用力为贤?子   国际社会间到底有没有道理可讲?答案是两元化的:行动上不讲道理,但口头上一定得讲道理,让人觉得被打击对象是个人神共愤的混蛋,不打都对不起全世界善良的人民。这就是战时外交辞令。写外交辞   《中国朝代歌》前两句唱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形象地说明了在战国时期(前476前221年)社会动荡,奇士辈出,那是一个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的时代。较为大家熟悉的人物就是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成了南方的霸主。越国是吴国的临国,它与吴国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为了征服越国,吴王发兵攻打越国。两国在槜李地方展开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在秦统一中国的刀光剑影中先后烟消云散,最后灭亡的应是公元前221年的齐国。最近,偶尔查阅史料,方才发现这个人所共知的常识其实是个错误,因为还有一个诸侯国即使在秦始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尤其是在儒家思想被封建社会封为正统治后,他就一直被奉为圣人、素王,倍受推崇。古语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然而孔子的身世是一个难   郑国在春秋时是战祸最剧的国家,而内部大族多,斗争激烈,所谓"国小而逼,族大多宠。"像子产初当政时,派贵族伯石去为国家办一件事,竟要求先许愿给他土地作报偿才去,子产同意,说这是要先安定大族的办法。
史记管仲相位接替重病、内容来自互联网与用户投稿,仅供学习,如涉侵权,请发邮件到wenhz@foxmail.com,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李白故事: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的故事李白过人的才华,使他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所以就连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想看一看李白到底是个怎样厉害的人物。于是唐玄宗下诏书请李白到皇宫来相见,一起商谈国家大事。听到皇帝召见,李白...南宋四大家和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是谁?人物资料介绍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4位诗人的合称他们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当时杨、陆的声名尤著。尤袤流传下来的作品很...汉朝老人的生活待遇,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西汉初期,国家刚刚恢复安定,皇帝就颁布了养老诏令,凡80岁以上老人均可享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待遇。汉高祖诏曰,凡五十岁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向善的,便可担任三...北宋最成功的皇帝:去世时连辽国皇帝都泪流满面消息从皇宫传到街市,开封街头的一个小乞丐,起初一愣,接着竟放声大哭,踉踉跄跄就往皇宫跑。谁知宫门外早挤满了人,褴褛的乞丐、斯文的书生、稚气的小孩哭做一团,披着白麻,烧着纸钱,给皇帝...李莲英是怎么死的揭秘大太监李莲英之死清朝末年,在人们心中留有深刻印象的除了老佛爷慈禧外,恐怕就是大太监李莲英了。这位幼年家境贫寒的小太监,因为善梳新髻,加上在慈禧与八大臣夺权时立下了大功,从此一跃而成为慈禧太后最宠信...黄河流域文化遗址,黄河流域文化遗址详细资料介绍在黄河流域发现大量的古文化遗址,与之相反,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古遗址却不多,这可能与南方高湿高温的气候有关。黄河流域分布的主要是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龙山文化),而长江流域、...周恩来的七个经典幽默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周恩来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古代皇帝与皇后的洞房之夜古代皇帝大都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但是,皇帝一般一生也只能结一次婚,此即所谓大婚。不过也有例外,如果哪位皇后被废了,皇帝就还有可能再来一次大婚的机会。也就是说另有一位美丽女子就要欢...北宋的赋税制度,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大致延续唐末的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大致延续唐末的两税法,但增加了丁税。而差役则甚为繁重造成人民负担,因此王安石变法时有免役法的推行。北宋的田税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亩征税,每年夏秋各征收一次(沿袭...单雄信是怎么死的关于《隋唐演义》中单雄信宁死不投唐的原因,普遍认为其兄被李渊射杀,单雄信为人耿直,一直不忘兄长之仇认为单雄信过于倔强,唐公杀他大哥,属于误杀,而李氏父子特别是李世民又对他仁至义尽,...中国古代名将的故事:为何名将难善终?在有文字记载的数千年中国历史中,有一个现象经常重复出现,那就是历代名将难得善终,他们往往不是死在敌人手中,而是死在自己人的刀下。如春秋名将伍子胥被奸臣所害战国名将白起死而非其罪汉朝...吴三桂降清的故事吴三桂(1612年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明末清初著名军事家,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锦州总兵吴襄之子,以父荫袭军官。明崇祯时...汉唐雄风值得自豪和珍惜,但不可夸大其作用和强大中国文化能够领先于世界几千年,究竟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汉朝、唐朝能领先于世界?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类似的说法或汉唐雄风等概念,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已根深蒂固不仅存在...兰陵公主竟被驸马打死,善妒的金枝玉叶兰陵公主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的女儿、北魏宣武帝的姐姐、北魏孝明帝的姑姑,虽然确切的出生年月早已不可考,可她生活的年代正是北魏最为辉煌和繁盛的时代。生于帝王之家,兰陵公主必然过着锦...华夏始祖黄帝简介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卓文君(175121),原名文后,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原籍邯郸冶铁家卓氏。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卓文君为四川临卭巨商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看看那些工作狂皇帝你有什么理由不勤奋朱元璋从一个贫下中农,一路打拼,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创了大明王朝。终于咸鱼翻身,按说,应该好好享受一番了吧,可朱元璋从登基到去世,三十多年,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平...多尔衮简介爱新觉罗多尔衮(dorgon)(公元16121650年),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少年时多次随兄出征蒙古与明朝,因屡建功勋16岁而获墨尔根代青贝勒(mergen...古人如何打"群架":三国时期阵法揭秘以往的影视作品中,很少看见对阵法的描写。对中国人而言,评书中描写的阵法都带有玄幻色彩,比如杨家将中的天门阵,是一个妖道布下的魔幻阵法,军队进入阵中就会遭遇飞沙走石等超自然现象,需要...汾阳王郭子仪权倾天下入凌烟阁而得善终公元781年,汾阳王郭子仪逝世。他是唐代的传奇人物。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功高盖主却得善终的人物。郭子仪,华州郑县人,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时担任朔方...